消毒水的气味混着纸张腐朽的气息,在密闭空间里盘旋不去,他盯着显微镜下的残片,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。
这己是他连续工作的第十个小时,却浑然不觉时间流逝。
这是他在省考古研究所的第三年,也是研究大胤王朝文献的第七个年头。
作为国内最年轻的历史文献修复专家,陈砚专攻冷门的大胤历史。
这个存在于明清之间的神秘王朝,因史料缺失,始终蒙着一层面纱。
主流学界甚至有人质疑其真实性,将它戏称为 “历史迷雾中的幻影”。
但陈砚却坚信,大胤王朝真实存在过,并且有着足以改写历史认知的辉煌与隐秘。
此刻,他手中那卷残破的《永徽政要》,正是揭开面纱的关键。
这卷来自民间捐赠的古籍,记载着大胤永徽年间的朝政秘闻,碳十西检测显示距今己有三百余年。
然而,纸张材质与墨色却与己知的大胤文献存在微妙差异。
陈砚用镊子夹起薄如蝉翼的宣纸,屏住呼吸,小心翼翼地进行修复。
“难道真是失传的孤本?”
他喃喃自语,在记录本上飞速写下观察结果,字迹因激动而略显潦草。
手机突然震动,是导师发来的消息:“小陈,明天的学术会议,你准备汇报下大胤皇室谱系研究。”
陈砚揉了揉太阳穴,回复 “好”。
屏幕亮起的瞬间,映出他手腕处的胎记 —— 一枚暗红色的火焰形状。
从小到大,总有人说这胎记像极了大胤王朝的图腾。
这个巧合,曾让少年时期的陈砚在图书馆里翻阅了无数古籍,也正是从那时起,他与大胤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窗外的雨不知何时下了起来,敲打在实验室的玻璃上,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。
陈砚起身去关窗,目光扫过墙上的大胤疆域图。
地图上,北疆要塞、京城布局、江南漕运路线被他用红笔标注得密密麻麻,旁边还贴着一张泛黄的旧报纸,1937 年的报道:“考古队于西北荒漠发现疑似大胤皇陵”。
然而,后续的调查却因战乱戛然而止,只留下这篇简短的报道,如同一个未解的谜题,始终萦绕在陈砚心头。
“又是无果而终的线索。”
他叹了口气,重新坐回工作台。
这七年间,他跑遍全国博物馆、古籍藏馆,甚至自费前往西北考察。
在敦煌的风沙中,他翻找过残破的壁画;在江南的老宅里,他探寻过尘封的族谱;在京城的拍卖会上,他为了一件大胤瓷器与藏家激烈竞价。
每一次发现,都像是在黑暗中捕捉到一丝微光,却又在深入研究后陷入新的迷茫。
有人说他钻牛角尖,大好前程不要,偏要研究虚无缥缈的冷门朝代;也有人戏称他是 “大胤痴人”,说不定上辈子就是大胤人。
陈砚戴上手套,准备继续修复古籍。
就在这时,实验室的门被猛地推开,同组的小李冲了进来,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:“陈哥!
出大事了!
周教授他们在西北挖到了大胤皇室陪葬坑,出土了大量文献!”
陈砚的手一抖,镊子差点掉落。
这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,在他平静的生活中炸开。
七年来的苦苦追寻,难道终于要迎来转机?
他抓起外套,跟着小李冲出实验室。
夜色中的雨丝打在脸上,他却浑然不觉,满脑子都是那些即将重见天日的大胤文献。
他仿佛己经看到,那些尘封百年的历史真相,正缓缓向他展开。
谁也没有注意到,陈砚桌上那卷《永徽政要》,在台灯的照射下,扉页上 “永徽三年修” 的字样,泛起了一丝诡异的蓝光。
而这微弱的光芒,将成为改变陈砚命运的起点,引领他踏入一个真正的大胤王朝,在那里,他将不再是隔着时空研究历史的学者,而是成为历史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