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高原的夜空像一块被擦得锃亮的黑曜石,星辰如钻石般镶嵌其中,闪烁着冷冽的光芒。柯子明调整着望远镜的焦距,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巧地舞动,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监视屏幕。天文台的穹顶缓缓旋转,将望远镜对准了今晚的目标——仙女座星系。
"温度零下十二度,风速每秒三米,大气稳定度极佳..."柯子明喃喃自语,呼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空气中迅速凝结又消散。他裹紧了身上的羽绒服,这是他在这个偏远观测站度过的第七个月。紫金山天文台的这个远程观测站位于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,远离城市光污染,是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。
柯子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转向电脑屏幕。突然,一组异常的数据引起了他的注意。引力波探测器显示出一个微弱的、但明显不符合任何已知天体物理现象的波动。
"这是什么?"他皱起眉头,迅速调出更多监测数据。X射线、伽马射线、无线电波...多个波段都显示出微小的异常。柯子明的心跳加速,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调用各种分析程序来确认这不是仪器故障或数据错误。
三小时后,当东方天空泛起鱼肚白时,柯子明终于确认:这不是系统错误。仙女座星系方向确实传出了某种异常的引力波信号,这种模式他从未在任何文献中见过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信号似乎带有某种...规律性。
"像是某种...编码?"这个念头让柯子明的手微微发抖。他迅速备份了所有数据,然后给紫金山总部发了一份加密报告。
正当他准备关闭系统休息时,邮箱弹出一条新消息。发件人是国际天文联合会紧急通知组。柯子明点开邮件,脸色逐渐变得苍白。
"智利、夏威夷、南非...全球七个主要观测站同时检测到类似信号?"他低声读出邮件内容,声音在空旷的观测室里回荡。邮件末尾用红色字体标注:此信息暂不对外公开,所有相关研究人员需签署保密协议。
柯子明靠在椅背上,仰望着观测室透明的穹顶。晨光已经冲淡了星辰,但他知道,就在那片逐渐褪去的黑暗中,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正在发生。
三天后,当柯子明正在整理更多观测数据时,观测站的门铃突然响起。这在平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——这个偏远站点很少有访客,更别说事先不通知的造访者。
他通过监控屏幕看到门外站着一个裹着厚厚羽绒服的女性,围巾遮住了大半张脸,但那双眼睛——柯子明的心跳漏了一拍——那双明亮如星的眼睛他再熟悉不过。
"苏雨晴?"他打开门,冷风夹着雪花灌进来。
"好久不见,柯博士。"苏雨晴拉下围巾,露出一个公式化的微笑。她的鼻尖冻得通红,睫毛上挂着细小的冰晶。"不请我进去吗?外面零下十五度。"
柯子明侧身让她进入,关上门后,暖气立刻在苏雨晴的眼镜上蒙了一层白雾。她摘下眼镜擦拭,这个动作让柯子明恍惚回到了五年前,他们在大学天文系共用一个实验室的日子。
"所以,"柯子明靠在控制台边,双臂交叉,"《科学前沿》派你来采访这个'天文异常现象'?"
苏雨晴重新戴上眼镜,从包里取出一个平板电脑:"不只是采访。国际天文联合会成立了特别研究小组,我被临时借调为科学联络员。"她划开屏幕,调出一份电子文件,"这是你的临时安全许可和保密协议。从现在开始,你正式成为'星辰计划'的成员。"
柯子明接过平板,快速浏览文件内容。当他看到"可能的外星智慧信号"几个字时,手指不自觉地收紧了。
"所以,他们认为是..."
"现在还只是假设。"苏雨晴打断他,"但全球十二个顶级观测站同时检测到类似的规律性信号,这绝非巧合。总部希望你能带着原始数据明天飞往北京,参与集中分析。"
柯子明点点头,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:"等等,为什么是你来通知我?他们完全可以发邮件或者打电话。"
苏雨晴的表情有一瞬间的僵硬,然后她耸耸肩:"因为我在西北采访另一个项目,距离你最近。而且..."她停顿了一下,"我主动请缨。"
观测室里突然安静下来,只有电脑风扇的嗡嗡声填补着沉默。五年前的分手像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他们之间——那时柯子明选择坚守基础研究,而苏雨晴则转向科学传播,两人对"科学应该走向何方"的争论最终演变成个人关系的破裂。
"我看了你去年发表在《天体物理学报》上的论文,"苏雨晴突然说,"关于引力波背景噪声中可能隐藏的信息模式。现在看来,你的理论可能是对的。"
柯子明意外地挑了挑眉:"你居然还关注我的论文?"
"职业习惯。"苏雨晴避开他的目光,"科学记者要跟踪所有重要研究。"
一阵尴尬的沉默后,柯子明转身走向咖啡机:"要喝点热的吗?这里只有速溶咖啡。"
"黑咖啡,谢谢。"苏雨晴走到主控电脑前,"介意我看看你的原始数据吗?"
"密码是你生日。"柯子明说完就后悔了,这个习惯他早该改掉的。
苏雨晴的手指停在键盘上方,但很快专业素养占了上风。她输入密码,调出数据文件。当引力波信号的可视化图形出现在屏幕上时,她倒吸一口冷气。
"这...这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。"她放大图形,"看这个间隔模式,几乎是完美的斐波那契数列。"
柯子明端着两杯咖啡走过来:"更奇怪的是,信号强度在缓慢增加,就像...某种发射源正在接近。"
两人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惊和一丝恐惧。
"我们需要更多数据。"苏雨晴说,"有没有办法增强接收灵敏度?"
柯子明放下咖啡杯:"我可以重新校准引力波探测器,但需要关闭其他所有系统以集中电力。这意味着未来十二小时内我们无法进行任何其他观测。"
"值得一试。"苏雨晴已经打开她的笔记本电脑,"我来联系总部,让他们协调其他观测站同步调整。"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,两人默契地工作着,偶尔的专业交流冲淡了往日的尴尬。柯子明惊讶地发现,苏雨晴的天文学知识比五年前更加扎实,而她对数据分析的直觉依然敏锐得令人嫉妒。
深夜,当柯子明完成最后的校准工作时,苏雨晴突然从椅子上跳起来:"子明,快来看这个!"
柯子明快步走到她身边。苏雨晴的屏幕上显示着一组复杂的数据分析结果。
"我尝试用不同的解码算法处理信号,"她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,"看这个频率分布图——它完美匹配了氢原子21厘米线的多普勒偏移模式!"
柯子明瞪大眼睛:"这是...宇宙通用的'欢迎讯息'?"
"不仅如此,"苏雨晴调出另一个窗口,"当我用氢线频率作为基础单位重新解析信号时,得到了这个——"
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三维数学模型,由无数光点组成,缓缓旋转着。
"这是...某种星图?"柯子明俯身细看。
苏雨晴点点头:"我认为是发射源所在的位置。但奇怪的是..."她放大图像一角,"这个结构不符合任何已知星系分布。"
柯子明突然抓住她的手腕:"等等,倒回去三帧。"
当图像回到之前的状态时,柯子明指着模型中心一个几乎不可见的小点:"看这里,这个微弱的连接线——它不是指向发射源,而是指向...我们。"
观测室的温度似乎突然下降了几度。苏雨晴慢慢转过头:"你是说,这不是他们在自我介绍..."
"而是他们在指出我们的位置。"柯子明完成了她的想法,两人同时感到一阵寒意爬上脊背。
窗外,高原的夜空中群星依旧璀璨,但此刻它们不再只是美丽的装饰,而变成了无数双可能正在注视地球的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