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子里于姓最多,剩下的就是王姓和牛姓。
于建军出生于一九八五年,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。
但要说他考上大学,还是有些运气成分。
于建军在镇里上高中,高三时,班主任将差生和学习好的学生搭配排座位。
也就是一个学习好的旁边分配一个差生,互相带一带。
这样不至于将那些差生全部放到后排扎堆坐。
因为之前就有过教训,那些差生放在后排,他们不好好听课也罢,还捣乱。
有人睡觉,有人说话,还有一些成了小混混,整天无所事事,打架闹事。
所以,到了高三,班主任为了全班平均分不至于太落后,想此对策。
而于建军彼时学习相对较好,因此他的旁边分派了一个差生。
这个差生就是昨晚尿炕的田玉洁。
而当时的于建军还不知道,跟他同桌的田玉洁将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。
更想不到她会成为自己的新娘。
话说这田玉洁可不是一般人物。
当年在他们高中,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,因为她很漂亮,也就是所谓的校花级别。
尽管 2000 年左右时,外面的世界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但田玉洁他们所处的世界还比较落后,就拿使用手机的人来说,也仅仅是公务员或者老师一类的人。
他们中间的个别人才会腰间别着一个手机,这些人己经算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。
当时很多学生从山沟里迈到了镇上,父母花钱在校外租房,供他们上学,当时他们学校没有学生宿舍。
别说宿舍了,就连他们的教室属于砖木结构的平房。
所以,当时的住宿生都是周五回家,周日返镇。
每周的零花钱也就二三十块,这还算条件好的,大部分都是十几块钱。
当然他们都是自己做饭,不像现在家人陪读,家人解决一切事务。
回到田玉洁身上,她的情况就不一样,她的父亲是建筑承包商。
所以每周给她的零花钱基本上是一张红或者两张红的整数钞票。
这就使得田玉洁跟很多同龄人不一样,她是女生,而且有钱,父母又不在身边。
所以她穿衣打扮,脸上抹的粉,洗头膏之类的东西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购买。
她不同于大部分女生,脸上没有高原红,而且娇生惯养长大,造就了一副好看的皮囊。
田玉洁站在校园里,就是一道风景线,胆大的男生们会盯着她看,胆小的也会偷偷看。
每天晨读期间,学生们都分散在校园的角角落落,但田玉洁在的地方周围,往往有一些男生在借着书挡脸,看向她。
她身材高挑,凹凸有致,打扮时髦新鲜,身上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。
脸庞俊俏,干净嫩白,头发顺滑飘逸,完全不像青春期很多发育不好的学生,脸上有疙疙瘩瘩。
所以,校花的桂冠,非田玉洁莫属。
而当时的于建军就相当一般了,家境一般,长相一般,学习不过相对较好。
可能也是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事了,这才有了田玉洁被分配到跟他做同桌。
于建军也没想到,他也没多想。
虽然田玉洁当时在学校赫赫有名,是很多男生仰慕追求,递纸条送情书的对象,可于建军没想过,或者一心在学业上,没来得及想那些事。
所以,他对身边的这位同桌没有太多的想法,甚至当时还有些烦恼讨厌。
因为他也听说过田玉洁的很多事,什么校内校外的人际关系,什么地痞流氓罩着,什么校霸追求之类的。
所以他觉得这位同桌是个名声不好的人。
名声不好,对于于建军这样的人来说就是致命的缺点。
父母从小就教导他,走正路,做好人,少与名声不好的人来往。
但是班主任这样分配了,他保持了沉默,毕竟他还不敢惹田玉洁,怕她身后的各种社会关系。
就这样,于建军跟他的这位同桌进行着高三年级的学业,紧张而充实。
田玉洁学习不好,所以她的作业也经常完不成,回答问题也经常被老师骂。
于建军作为同桌,时间久了,他慢慢地履行起了同桌的职责,开始帮助田玉洁。
有些是明着帮,比如不会的题会给她讲一讲,有些是暗着帮,比如老师课间提问,他会在一旁压低声音提示…这一来二去,俩人的关系好了很多,于建军也觉得田玉洁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,田玉洁也觉得于建军也并不只是书呆子。
课后活动期间,他们的话题也多了起来,天文地理,校内校外,家长里短,同学老师,等等。
但是,校花终究是校花,她的一举一动很多人看在眼里,同时也会有很多小动作。
于建军记得,有一天下午活动课期间,外班的一个男生拉住他,让他把一个揉成团的纸条递给田玉洁。
于建军没多想,拿着纸团***室递给了同桌。
于建军记得,当时田玉洁愣了一下问道:“咋?
这是什么意思?”
“哦,一个男生叫我给你的…”“我不看,你替我看吧…”田玉洁一听是外班男生递的纸条。
她大概明白,纸条里面的内容是啥,当然她不感兴趣。
所以将纸条团扔给了于建军。
于建军当时在处理这种事的能力上还欠缺,完全不像田玉洁那般。
于是他没多想,打开了纸团。
“亲爱的玉洁,我爱你…”于建军一边打开一边默念。
当他将这句话完全念完时,耳根子一阵红,整个人瞬间就像热锅上的蚂蚁。
他从来没想到会有人如此大胆,对一个女生说这样的话,他转头看着田玉洁,满脸通红。
而田玉洁的脸上没有任何波澜,她一把从于建军手里抢过纸条撕碎,揉成团扔到脚底踩了几下。
于建军则呆呆的看着她。
“于建军,你以后少替别人操心,更不要替别人给我送这些东西…”田玉洁义正言辞地说着,眼里充满了愤怒。
于建军点了点头,默默地打开了自己的作业本,再不敢看向同桌。
而这一个纸条,那一句话,对于建军形成的影响和震动,足以打开他人生的成长之门。
但这事,给他带来的还不止于此,还有另一件事将要来临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