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
26岁的林薇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主管,理性、高效,以解决问题为导向。

她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:每天工作间隙,她会透过落地窗,

观察对面写字楼里一个同样年轻的男人。这不是偷窥,更像是一种精神放空。

直到那个男人突然从她的视野里消失,她平静的心湖才被打破。而一条突如其来的微博回复,

将她拖入了一场超出预期的“近距离”交集。他们从微博的隐秘互动,

到现实中的职场交锋与合作,最终发现,彼此是各自领域里闪耀的强者,

而那份最初的“观察”,早已为两颗独立的灵魂铺设了相互靠近的轨道。

第一章:消失的风景线下午三点钟的阳光,斜斜地打在林薇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,

泛开一层薄薄的光晕。她微微向后靠在人体工学椅背上,指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,

面前是刚刚被打回重做的项目需求文档。产品经理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工程师落地实现的鸿沟,

通常需要她这个项目主管来架桥铺路,这工作耗费心神,如同在钢丝上跳舞。

这是她在这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第六年。二十六岁,坐到了项目主管的位置,

手下带着一个七八人的小团队,在旁人眼中,她是典型的女强人,

理性、高效、永远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。只有她自己知道,再强大的机器也需要短暂的冷却。

她的冷却方式,就是每天这个时刻,端起那杯已经微凉的美式咖啡,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,

目光越过楼下熙攘的车流,投向对面那栋几乎平行的写字楼。她的目光,

总会精准地落在对面十八楼,靠窗的那个工位。那里有一个男人。林薇不知道他的名字,

不知道他的公司具体做什么,甚至看不真切他具体的五官。但隔着一条街的距离,

她能捕捉到他的状态。他今天似乎很忙,对着屏幕的时间很长,偶尔会抬手用力按揉眉心。

他今天心情不错,和同事交谈时,嘴角会扬起清晰的弧度。

他今天可能在赶一个紧急的deadline,下午茶时间都只是在工位上匆匆解决了事。

这些观察,成了她高压工作里一个隐秘的透气孔。像一个无声的默片,

演绎着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的职场人生。她从未想过深入,也从未期待交集。

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,让她感到安全。有时,一些特别有趣的观察,

她会记录在一个无人知晓的私人微博上。那个微博没有头像,没有简介,

关注和被关注都是零,像一座漂浮在网络海洋里的孤岛。“3月15日,晴。

对面那位今天穿了件浅蓝色衬衫,和窗外的天空很配。下午看他接了个电话,眉飞色舞的,

是项目成功了,还是女朋友的慰问?”“4月2日,阴。他今天好像有点烦躁,

对着屏幕发了好一会儿呆,还站起来踱了两步。遇到难题了?加油啊,陌生人。”这些文字,

与其说是记录他,不如说是她对自己心情的某种投射和梳理。

是一种绝对私密的、无需与人分享的自我对话。然而,这种持续了近一年的、规律性的放松,

在三天前被打断了。那天下午三点,她照例端着咖啡走到窗前,却发现那个熟悉的工位空了。

起初她并没在意,请假、出差、临时会议,都再正常不过。但第二天,那个位置依然是空的。

第三天,一个穿着格子衫、微微发福的中年男人坐在了那里,动作幅度很大地讲着电话,

与之前那个身影给人的沉静感觉截然不同。林薇的心,没来由地“咯噔”一下。

一种空落落的感觉,像细小的藤蔓,悄然缠绕上来。她皱了皱眉,

对自己这种莫名的情绪感到不解。那只是一个陌生人,他的去留与她何干?

可那种感觉无比真实。仿佛生活中一个固定的、无需言说的坐标点,突然被抹去了。

她依旧每天在三点钟站在窗前,但目光失去了焦点,楼下街巷的喧嚣似乎也变得格外刺耳。

她试图用加倍的工作来填补这片刻的虚无。主持项目会议,语气比平时更显凌厉;审核代码,

揪出的细节问题比以往更多。团队成员私下里交换着眼色,觉得薇姐这几天气场格外强大,

却不知这背后藏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无法解释的焦躁。她甚至自嘲地想,

这算不算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?对一个连话都没说过的陌生身影产生了依赖?这种情绪,

在周五的深夜达到了顶峰。团队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点,集体加班。窗外早已是霓虹闪烁,

办公区内只剩下键盘敲击和偶尔低声讨论的声音。林薇终于处理完最后一份报告,

巨大的疲惫感和那种盘旋数日的空荡感一起袭来。她鬼使神差地又走到了窗边。

对面的大楼大部分楼层已经熄灯,陷入一片黑暗。那个十八楼的工位,自然也隐匿在夜色中,

什么都看不见。一种冲动,毫无预兆地击穿了她引以为傲的理性。她拿出手机,

点开那个几乎要被遗忘的微博图标,登录了那个孤岛般的账号。手指在发布框上悬停片刻,

然后带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决绝,敲下了一行字:“他走了,我想他,他不知道。

”没有前缀,没有上下文,像一句投向虚无的暗语。发送成功的提示跳出后,

她仿佛被抽干了力气,又像是卸下了一个隐秘的包袱。看吧,承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

反正无人知晓。她扯了扯嘴角,准备关掉手机,收拾东西回家。就在这时——屏幕顶端,

极其突兀地,弹出了一条新评论的通知提示。红色的圆点,在这个零互动、零消息的账号上,

显得格外刺眼。林薇的心脏猛地一跳,几乎要撞出胸腔。是系统推送的垃圾广告?

还是什么诡异的巧合?她带着几分难以置信,手指微颤地点开了那条评论。

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,却像一道惊雷,在她脑海里轰然炸响:“傻瓜,我搬到上面那层了。

”发送者的ID,是一个简单的英文名“Guyan”。时间戳显示,

就在她发送微博的……十秒之内。林薇僵在原地,手机屏幕的光映照着她瞬间失去血色的脸。

窗外城市的夜景在她眼中模糊、旋转。他……看到了?他一直……都知道?“上面那层”?

十九楼?巨大的震惊和一种被当场抓获的、无地自容的社死感,如同冰水混合物,

将她从头到脚浇了个透心凉。他是谁?他怎么会知道这个微博?他看了多久?

他为什么叫她“傻瓜”?无数个问号在她脑中疯狂盘旋,让她一时间失去了所有的思考能力。

夜更深了,而对街的楼宇间,某个被她凝视了无数次的秘密,似乎在这一刻,

以一种她完全无法预料的方式,轰然洞开。嗯,爱情,就在你身边。

第二章:楼上的“闯入者”手机变得滚烫,仿佛握着的不是通讯工具,而是一块烧红的炭。

林薇猛地将其屏幕朝下扣在桌面上,好像这样就能隔绝那道穿透网络、让她无所遁形的目光。

心脏在胸腔里狂跳,撞击着肋骨,发出擂鼓般的声响,在寂静的加班区里,

她几乎怀疑这声音能被旁人听见。“傻瓜,我搬到上面那层了。”短短九个字,像一把钥匙,

粗暴地撬开了她精心维护的私人世界。震惊过后,是排山倒海的社死尴尬。

她那些细碎的、带着文艺腔调的观察和想象,那些她以为绝对安全的私密情绪,

原来一直暴露在另一个当事人的眼皮底下?他是谁?他看了多久?

他为什么要用“傻瓜”这种……亲昵又带着点无奈纵容的称呼?无数疑问疯狂盘旋,

让她头皮发麻。她的第一反应是删除——删除那条微博,删除这个账号,

彻底抹去这一切痕迹,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。手指已经悬在了删除键上,

但多年项目管理历练出的危机处理本能,让她在最后关头刹住了车。删除,意味着心虚,

意味着逃避。而且,对方已经看到了,删除行为本身,反而会显得更加幼稚和欲盖弥彰。

她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大脑CPU开始超频运转,试图从混乱中梳理出逻辑线。

他是如何发现的?林薇闭上眼,努力回溯。是了,有一次下午,阳光的角度恰好,

她似乎注意到对面那个身影在操作电脑的间隙,目光曾长时间地投向她的方向。还有几次,

她站在窗前,隐约觉得对面也有人在看这边,当时只以为是错觉,或者对方也恰好在放空。

窗户玻璃的反光!她猛地睁开眼。在某些特定光照条件下,

尤其是傍晚室内亮灯而室外尚未全黑时,玻璃会形成一定的镜面效应。难道他是通过反光,

模糊地看到了她工位的布局,甚至是她操作手机的轮廓?

再加上她微博记录的一些细节时间点与他自身的活动高度吻合……想到这里,

林薇背后沁出一层薄汗。对方并非她想象中的“被动风景”,他同样拥有敏锐的观察力,

甚至进行了一番……推理?这个认知,让她在尴尬之余,升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战栗。

她观察他,而他,早已洞悉了她的观察。就在这时,手机又轻微震动了一下。不是微博,

是微信的工作群,有同事在询问明天的会议安排。现实世界的压力瞬间回笼,

将她从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暴中拽回。她定了定神,先回复了工作消息,然后拿起包,

快步离开了办公室。回家的路上,晚风吹在脸上,却吹不散心头的燥热。那一夜,

林薇睡得并不安稳。第二天是周六,她破天荒地没有早起处理工作,而是放任自己赖在床上,

反复地点开那个微博,看着那条刺眼的评论和那个陌生的ID“Guyan”。

他没有再发任何消息。沉默,有时比追问更让人心绪不宁。周一,

林薇几乎是带着一种赴死般的心情走进办公室的。她刻意避开了那个落地窗,

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。然而,下午三点钟的生物钟依旧顽固。她坐在工位上,

能感觉到那片窗户外透进来的光,像一种无声的召唤。最终,理智败给了某种更强大的引力。

她装作去茶水间接水,状似无意地踱步到窗前,目光先是平视,然后,

不受控制地、缓缓上移。十九楼。那个原本空置的、拉着百叶窗的角落,此刻,

百叶窗被完全拉开。一个熟悉的身影,正背对着窗户,似乎在和办公室里的人讨论着什么。

他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,袖子随意挽到手肘,身姿挺拔。仿佛有心电感应,

就在林薇目光停留的瞬间,那个身影转了过来。距离比之前近了一层楼,视野清晰了不少。

林薇终于看清了他的脸——轮廓分明,鼻梁很高,眉眼间带着一股清朗之气。他的目光,

精准地、毫无偏差地,穿越了街道和两层楼的高度,落在了她的身上。没有惊讶,没有疑惑,

只有一种了然于心的平静,甚至……嘴角还勾起了一抹极淡、却清晰可见的笑意。

林薇像被烫到一样,猛地收回视线,心脏失序地狂跳起来。

她几乎是同手同脚地快步走回自己的工位,端起水杯猛灌了几口,试图压下脸上的热意。

他看到了!他不仅知道她的微博,还知道她是“谁”!那个对视,分明是确认后的打招呼!

下午剩下的时间,林薇工作效率奇低。她忍不住再次点开了微博私信界面,

光标在输入框里闪烁,她却不知道该说什么。质问?“你怎么知道是我的?”——显得蠢,

对方显然已经确认。道歉?“对不起,我不该偷偷记录?”——矫情,而且并非本意。

打招呼?“嗨,楼上那位?”——太轻浮了。就在她纠结万分时,一条新的私信弹了出来。

Guyan:“吓到你了?”林薇盯着这行字,手指收紧。他倒是直接。

孤岛观察者林薇的微博ID:“……有点。”Guyan:“抱歉,不是有意窥探。

一次偶然,发现玻璃反光里,对面总有个女孩在差不多的时间站在窗边,

姿势……和你微博记录的时间点对上了。好奇之下,多留意了一下。”他的解释简洁明了,

印证了她的猜测。语气坦荡,反而让林薇的尴尬消散了些许。孤岛观察者:“所以,

你看了多久?”Guyan:“断断续续,几个月吧。你的文笔很好,猜我心情的部分,

有时准得吓人。”这话带着一丝调侃,林薇的脸又有点热。孤岛观察者:“……谢谢,以及,

社死体验卡充值成功。”Guyan:“[笑cry表情] 其实挺有趣的,

像在看一个关于自己的、无声的纪录片。让我觉得,在这冰冷的写字楼里,并不孤单。

”这句话,轻轻敲在了林薇心上。她何尝不是这种感觉?只是她从未想过,

被观察者也会有类似的共鸣。接下来的几天,一种奇异的交流模式开始了。

他们偶尔会在微博私信里聊上几句。话题从一开始围绕着“偷窥事件”本身,

慢慢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。他会分享一些建筑设计领域的趣闻,她会吐槽互联网行业的内卷。

他们聊最近看的书,聊城市里新开的展览,聊对某个社会事件的看法。林薇发现,

顾衍她从他的ID和零星信息中拼出了这个名字思维活跃,见解独到,

幽默感也恰到好处。他不是一个模糊的“身影”,而是一个具体的、拥有丰富内在的个体。

这种隔着网络的交流,因为有了之前漫长的“观察”铺垫,以及现实中对视的确认,

反而少了许多陌生感,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熟稔。然而,现实世界的交集,

总是来得比预期更突然。周三上午,公司一个重要项目的合作设计工作室提案会。

项目关乎公司新总部的部分室内空间设计,预算可观,竞争激烈。林薇作为项目主管,

是评审组的关键成员之一。会议室里,灯光调暗,投影仪亮起。

几家知名设计公司轮流上台陈述。林薇专注地听着,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。

轮到第四家,一家名为“衍·构”的新锐工作室。

主持人介绍:“下面有请‘衍·构’工作室的创始人及主设计师,顾衍先生,

为我们展示他们的方案。”“顾衍”两个字像一道闪电劈中了林薇。她猛地抬头,

只见会议室门口,一个穿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的身影,从容地走了进来。

正是那个她观察了数月、在微博上短暂交流、从对街十八楼搬到十九楼的男人!

他比透过窗户看到的更加挺拔俊朗,聚光灯下,五官清晰深刻。

他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激光笔,目光沉稳地扫过在场的评审。当他的视线与林薇相遇时,

没有丝毫意外,只有一种意料之中的、浅浅的笑意。他甚至还几不可察地、极其轻微地,

朝她点了点头。林薇感觉自己的呼吸滞了一瞬。她强迫自己维持住表面的平静,

放在桌下的手却不自觉地握紧了。他早知道她会在这里!他来这里,不仅仅是为了提案,

也是……一种正式的“闯入”!顾衍开始了他的陈述。他的声音低沉悦耳,逻辑清晰,

对设计理念的阐述充满***又不失专业。他展示的效果图大胆前卫,

又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企业文化融合,明显高出前面几家一筹。林薇不得不承认,

他的专业能力配得上他的自信。在整个陈述过程中,林薇能清晰地感觉到,

他的目光时有意无意地落在她身上,带着审视,也带着一种……探究。她挺直了背脊,

迎着他的目光,努力扮演好一个冷静、专业的评审角色,只有她自己知道,

内心早已波澜四起。提案结束,进入提问环节。林薇深吸一口气,抛开了所有杂念,

将注意力完全拉回到方案本身。

她指出了几个关于管线预设和后期维护便利性的技术细节问题,语气平和,却一针见血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