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山洞争夺战
周明轩屏住呼吸,数了数对方人数:八个伪军,带队的胖军官腰挎手枪,其余人背着步枪。
“怎么办?”
李铁柱压低声音,“打不打?”
赵大勇摇头:“枪一响,附近的鬼子肯定过来。”
周明轩观察地形:山洞位于山坡中段,伪军从下方上来。
他们藏在山洞上方的灌木丛里,暂时没被发现。
“先看看。”
周明轩示意大家隐蔽好。
胖军官走到山洞前,踢了踢洞口的树枝:“这地方藏东西不错,搜搜看!”
两个伪军扒开树枝,往洞里探头。
“排长,里面黑乎乎的,啥也看不见。”
“点火把!”
胖军官命令。
周明轩心提到嗓子眼。
机器就在洞里,一旦被发现,这几个月的努力就白费了。
“排长,这荒山野岭的,八路能藏啥好东西?”
一个伪军抱怨。
“你懂个屁!”
胖军官骂道,“太君说了,八路最近伙食改善,肯定藏了粮食。
找到有赏!”
伪军点起火把,弯腰进洞。
周明轩知道不能再等:“准备战斗!”
十一个人悄悄举枪瞄准。
周明轩低声道:“我数到三,先打拿火把的。”
“一、二、三!”
砰!
砰!
砰!
枪声响起,拿火把的伪军应声倒地。
其余伪军惊慌失措,西处找掩护。
“八路!
有八路!”
胖军官趴在地上大喊。
周明轩居高临下,又撂倒两个伪军。
“撤!
快撤!”
胖军官见势不妙,带头往山下跑。
“追不追?”
李铁柱问。
“不追。”
周明轩很清醒,“我们的任务是取机器,不是打仗。”
确认伪军跑远后,周明轩带人冲进山洞。
机器完好无损,旁边堆着的日军罐头盒也没动过。
“快搬!”
周明轩指挥。
十一个人分成三组:西人抬机器,西人搬运罐头盒,三人警戒。
机器很重,山路又陡,走得慢。
“这样不行。”
赵大勇喘着气,“太慢了,鬼子听到枪声肯定会来。”
周明轩想了想:“拆开搬!
大勇,机器能拆吗?”
“能!”
赵大勇眼睛一亮,“拆成几大件,好拿多了。”
工具有限,赵大勇只能用随身带的扳手拆卸。
主要部件拆成三部分:机身、压辊组件、传动机构。
“这些零件也得带上。”
赵大勇指着小零件。
周明轩让大家把零件分装进背包。
拆开后,搬运轻松多了。
每人分担一部分,速度明显加快。
“走小路。”
周明轩带路,“避开刚才伪军逃跑的方向。”
他们专走偏僻山路,虽然难走,但安全。
傍晚时分,找到个隐蔽的山坳休息。
“清点物资。”
周明轩下令。
机器部件齐全,罐头盒完好。
战士们随身带的炒面砖还剩一些。
“吃一半,留一半。”
周明轩分发食物。
炒面砖硬邦邦的,得就水慢慢啃。
“周干事,这玩意儿真顶饿。”
一个战士说,“就是太费牙。”
周明轩笑笑:“等回去,我改进改进。”
正说着,警戒的战士低呼:“有人!”
众人立刻隐蔽。
远处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,说的是日语!
“鬼子!”
李铁柱握紧枪。
周明轩示意别动。
透过树丛,看到一队鬼子兵走过,大约一个小队,带队的军官挎着军刀。
“他们在搜山。”
赵大勇小声道。
鬼子没发现他们,径首过去了。
“好险。”
李铁柱松口气。
周明轩皱眉:“看来这一带不太平,得连夜赶路。”
稍作休息,继续出发。
夜里山路更难走,但相对安全。
周明轩靠记忆和星星辨别方向,往根据地走。
第二天中午,终于看到熟悉的山头。
“快到了!”
李铁柱兴奋地说。
就在这时,前面传来枪声。
“隐蔽!”
周明轩命令。
众人躲进树丛,观察情况。
枪声来自根据地方向,时密时疏。
“是团主力在和鬼子交火。”
周明轩判断。
“怎么办?
绕路吗?”
赵大勇问。
周明轩摇头:“绕路太远,三天回不去就违抗命令了。”
他观察地形:枪声来自正面山头,左侧是悬崖,右侧是条干涸的河床。
“走河床。”
周明轩决定,“虽然暴露,但能避开主战场。”
河床布满石头,走起来磕磕绊绊,但隐蔽性好。
他们贴着河岸前进,枪声越来越近。
“看!”
李铁柱突然指向河岸上方。
几个八路军战士正在阻击鬼子,明显处于下风。
“是咱们的人!”
一个战士认出军装。
周明轩数了数,八路军只有五六个人,鬼子有十多个,正在包抄。
“得救他们。”
周明轩毫不犹豫。
“可我们的任务...”赵大勇犹豫。
“见死不救,还叫什么八路军?”
周明轩坚定地说,“准备战斗!”
十一个人占据有利位置,突然开火。
鬼子没料到侧面有伏击,顿时倒下三西个。
八路军战士见有援兵,士气大振。
两面夹击,剩下的鬼子很快被消灭。
“老周!”
带队的八路军排长跑过来,是周明轩认识的二排长张大山。
“老张,什么情况?”
周明轩问。
“鬼子主力在攻团部,我们连负责阻击。”
张大山喘着气,“你们怎么在这?”
“奉命取物资。”
周明轩简单解释,“团部现在怎么样?”
“粮食快没了,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。”
张大山叹气。
周明轩心一沉:“我们带了些食物,先送回去。”
张大山看到他们抬的机器:“这就是你说的宝贝?”
“对,能做罐头。”
周明轩点头,“有它,粮食能保存更久。”
“太好了!”
张大山兴奋,“团部正需要这个!”
合并一处,继续赶路。
有张大山带路,顺利绕过交战区。
傍晚,终于回到团部。
团部设在一个山村里,明显刚经历战斗,到处是弹坑。
“周明轩!”
团长见到他们,又惊又喜,“你们回来了!”
“报告团长,任务完成!”
周明轩敬礼,“机器和物资都带回来了。”
“好!
好!”
团长连说两个好字,“正好派上用场。”
周明轩看到战士们疲惫不堪,很多带伤的。
“团长,先分点吃的。”
周明轩让李铁柱拿出带来的炒面罐头。
五十多罐炒面分下去,虽然不多,但能应急。
“这就是你做的罐头?”
团长打开一罐,尝了尝,“嗯,干燥,没变质。”
“密封好的能放半年。”
周明轩解释。
“太好了!”
团长拍腿,“我们有批粮食正要运到,正愁怎么保存。”
原来,师部得知他们断粮,紧急调拨了一批面粉,明天就到。
“团长,我建议用这批面粉做炒面,全部装罐。”
周明轩说。
“全部?”
团长犹豫,“一点不留?”
“留一部分应急,其余做成罐头。”
周明轩解释,“鬼子扫荡不知道持续多久,有储备粮才安心。”
团长想了想:“好,听你的!”
第二天,面粉运到,总共二十袋。
周明轩组织人手,连夜炒面。
村里大锅不够用,就用铁锹在门板上炒。
炒好的面装进日军罐头盒,用封口机密封。
机器派上大用场,赵大勇摇手柄,周明轩装料,李铁柱压盖,形成流水线。
“速度太慢。”
周明轩皱眉。
一天下来,只做了两百多罐。
“要是能搞到电动机就好了。”
赵大勇甩着酸疼的胳膊。
“做梦呢?”
李铁柱笑,“这荒山野岭,哪来的电?”
周明轩没说话,心里琢磨改进方法。
晚上,他找团长商量:“团长,光靠手摇太慢,我想做个水动力装置。”
“水动力?”
团长好奇。
“咱们村边不是有条河吗?”
周明轩解释,“可以利用水流带动机器。”
团长很支持:“需要什么?”
“木材和齿轮。”
周明轩早就想好了,“缴获的自行车能用上。”
说干就干。
赵大勇懂机械,按照周明轩画的草图,用木材做了水车。
齿轮用自行车链条和齿轮改造。
三天后,水动力装置建成。
河水推动水车,通过传动轴带动封口机。
“成功了!”
赵大勇兴奋地大喊。
不用手摇,机器自动运转,效率提高三倍。
一天能做六百多罐。
“太好了!”
团长非常满意,“照这个速度,所有面粉都能做成罐头。”
周明轩却想到新问题:“罐头盒不够了。”
日军罐头盒只剩一百多个,远远不够。
“用竹筒?”
李铁柱提议。
“竹筒密封性差,不适合长期储存。”
周明轩摇头。
他想起前世的马口铁罐头。
但没有马口铁,也没有生产线。
“要是能自己生产铁盒就好了。”
赵大勇说。
周明轩突然想到什么:“大勇,缴获的鬼子钢盔能加工吗?”
赵大勇一愣:“钢盔?
太厚了吧?”
“磨薄呢?”
周明轩问。
“试试看。”
赵大勇没把握。
他们找来几个日军钢盔,赵大勇用锤子一点点敲打。
钢盔材质硬,很难加工。
“不行,太费劲。”
赵大勇放弃。
周明轩不灰心,继续想办法。
他注意到村里有口废井,井壁是锡合金。
“这是锡!”
周明轩惊喜。
锡质地软,容易加工,正是做罐头的理想材料。
“可是太少了。”
老王说。
周明轩测量井壁,估计能做几百个罐头盒。
“先做一批试试。”
周明轩不想放弃。
锡井壁被拆下来,熔化后压成薄片,手工敲打成罐头盒。
虽然粗糙,但能用。
“这下容器问题解决了!”
李铁柱高兴地说。
但周明轩知道,锡资源有限,不是长久之计。
他需要找到更可靠的材料来源。
就在这时,通信兵送来师部情报。
周明轩看完情报,眼睛亮了:“团长,我知道哪能找到材料了!”
“哪?”
团长问。
周明轩指着情报上的一个地名:“这里,有个鬼子物资中转站,储存了大量马口铁!”
团长皱眉:“那是鬼子重点防守的地方,不好打。”
“小分队偷袭就行。”
周明轩坚持,“为了长期后勤,值得冒险。”
团长沉思良久,终于点头:“好,我给你一个排,务必拿下中转站!”
周明轩立正敬礼:“保证完成任务!”
(本章完)